吃臺灣好米,助台灣農民。

2019.08.28

「作伙來種田」南臺科大師生自種越光米 歡喜分享收成

南臺科大學生組成創業團隊「來坐農創工作室」,在後壁頂長社區推動「作伙來種田-從插秧到收割」農期體驗活動,針對一期稻作農事以12節氣設計深度活動。團隊今天表示,三階段農事活動落幕,成員陸續前往後壁區福家米廠、芳榮米廠碾米真空包米,團隊還設計創新包裝,將豐收成果米回饋給參與者,「因為佳評如潮,讓我們對明年的耕作更具信心」。

南臺科大參與稻作農事活動的成員,從立春雨水插秧、清明穀雨田間照護到芒種夏至收割。以一單位2000元認領田地,除體驗插秧、田間維護與收割等三階段活動,完成碾米後還收到至少12包600公克裝自己耕種的台南16號優質越光米。

團隊指導老師曾碧卿指出,下半年規劃農事體驗【食在好種擱好呷】,訂9月21日開始,以種植番茄、櫻桃蘿蔔、地瓜葉與油菜花等蔬果,宣導社會大眾在一期稻作結束後,該如何維持土壤良善循環,並瞭解各式蔬果在播種到採收時之相關知識,期許能夠延續「作伙來種田」精神,在自己生長的土地上發光發熱。

此次農期活動最大特色是重拾傳統無機器的稻作耕作方法,並找來多位高齡7、80歲的種稻達人擔任講師教導,並將創新活動設計融入其中,讓來參與的民眾不但可以深刻感受農事作業辛勞。

學生更在創意的活動中長知識,了解稻作循環的過程,建立愛惜糧食的正確觀念,對食農教育的推動與倡導有正向的助益。

傳統農法耕作費時,這次收割後稻穀捨棄現代大型機器烘乾,選擇人工日曬,就連碾米也找上歷史悠久的大型木製傳統碾米機的福家米廠協助。

這樣的傳統工法的製米方式,與市售的米最大的不同是,可以明確知道來自哪一塊田。缺點是保存期限較短,但微濕度的米吃起來卻是「驚為天人」。

曾碧卿表示,上半年稻作農事體驗,在充滿歡笑及汗水的過程中落幕,學生將米寄出後,陸續收到許多參與者對於體驗活動想法與回饋,這些寶貴經驗將促使我們更有動力地舉辦其他更有趣的活動,「來坐農創工作室」將會在這件對的事情上持續努力。

稻穀採收後碾米前測濕度。圖/指導老師曾碧卿提供
稻穀採收後碾米前測濕度。圖/指導老師曾碧卿提供
 
學生團隊為辛苦收成的優質越光明設計精美包裝。圖/指導老師曾碧卿提供
學生團隊為辛苦收成的優質越光明設計精美包裝。圖/指導老師曾碧卿提供
 
收成後人工日曬稻穀。圖/指導老師曾碧卿提供
收成後人工日曬稻穀。圖/指導老師曾碧卿提供
 
傳統日曬稻穀易造成小碎米,學生體驗撿拾碎米。圖/指導老師曾碧卿提供
傳統日曬稻穀易造成小碎米,學生體驗撿拾碎米。圖/指導老師曾碧卿提供
 
福家老米場保有骨董碾米機。圖/指導老師曾碧卿提供
福家老米場保有骨董碾米機。圖/指導老師曾碧卿提供
 
學生在田間實際體會傳統打穀機操作。圖/指導老師曾碧卿提供
學生在田間實際體會傳統打穀機操作。圖/指導老師曾碧卿提供






資料來源: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4005548